以"中"论友人的婚姻观



      "儒释道"是第一章节十大话题之一,之前的版本是有些愤世嫉俗的,我记得我以一位朋友为例子,告诉对方以"基督徒"和"完美主义"来苛求意中人是一种极端的偏见。我告诉对方,"Do not put yourself into such a frame, someday you will find yourself lonely and isolated as no one will satisfy you in that way! That time you are too old to have children." (不要把自己框定起来,有一天你会孤独终老,郁郁寡欢,因为没人会令你满意的!而那时,你已老到不能再有孩子了。) 因为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逐渐没落,我们的社会正在上演一部部《大龄剩女追魂(婚)记》大戏。如果细心对这些人进行一些调查,不难发现她们大多在三十五岁前后选择了皈依一种宗教。而后,她们因为某些框架的限制,变得越来越极端了。
 

   儒释道-《新中国人的精神》截图
 
        光论信仰,不提宗教,上述这类人只能被称为"所谓有信仰的人,没有信仰的人,他们是嗤之以鼻的。情况大抵如此:在所有的苦难面前他们是坚韧的,因为多半是受到男人的刺激,她们发誓不再爱任何男人!选择皈依后——受洗是另一种称呼罢了,虽然不时会有一些极端的情绪表现出来,但最后还是以祷告一类的忏悔来结束,但这是一个似乎没有结果的恶性循环;在所有的成果面前他们都会喜乐,归功于上帝或是某一天在佛前的祷告,当然,我对这个说法的态度是,纯粹是欣赏他们不将功劳据为己有而已。所谓的"所谓的有信仰",是相对于真有信仰而言的。若干年前,当"政教合一"的罗马教皇手握《圣经》,口传"真理"的时侯,大多数信众并没有直接阅读《圣经》的权限。这与今天很多自称"佛弟子"的人信佛的真实状态颇有几分相似,前者是因为体制问题,信众只有一昧地信——信者不疑嘛,所以一脑子的钻进去,与外界的分别也是十分明显的;后者是有条件去读佛经,听高僧、上师们讲经,但他们不愿意去那样做。所以,结果只能是,绝大多数的人为了证明自己真的有信仰,言必称"上帝"和"阿弥陀佛",对于常人与他们有所分别的言行,他们称"地狱"和"罪过"。他们实在不知道,如禅宗六祖所言,佛法不二,不应有所分别。《易经》提示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在变化的,看似对立,然此一时彼一时,实在不应有所分别,因为最后复又归于"一",不论怎么去分别,结果还是统一了。
 
       然而,乍一听,他们似乎也是捕捉到了"教义"的灵魂的。基督徒说"除我之外不可有别的神",所以上帝——耶稣是唯一的真神,他们对时下复苏的国学热潮是批评的,批判的——"你们看,中国人拜鬼神,拜木头!"鬼神指得是炎黄子孙在清明节为先人扫墓时或有的一些跪拜仪式,至于木头嘛,所指可多了:有孔夫子、关公、毛爷爷、以及佛堂庙宇的各类神佛等等。我能理解所谓有信仰的一部分人对他们自认为"非同道中人"的各种批评的唯一理由就是他们并没有完全信对真理。而要让这部分明白这个道理,转变一些过于极端的态度,只能让他们学习好中国文化中的"中"字,关于这个,我在《新中国人的精神》第一章十大话题『中』论中有过介绍,在此不便多说。
 
       "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孝而亲不待。"时间的流逝,当然由不得人的意愿,人类因为留下了一些遗憾,才赋予了有限的生命一些无限的意义。假如,有大龄剩女——从未结婚过,却从未停止要求,一眨眼到了"奔五"阶段,她还在天真地一定要求得到满意的对象,是不是可以说这是一种"大逆不道"的表现呢?当她们等待着上帝为她们作的预备的出现,她们麻痹了自己,其实一直是她们自己苛刻的眼光在替他们寻找预备呀,是她们的心在决定这个"预备",难道不是吗?否则她们凭什么认定某人不是Mr. Right?就凭对方没有才学,没有房,没有车,没有帅气五官,没有挺拔身材?她们念一声"阿门",念一声"阿弥陀佛",也就忽略了本心的尘埃。我也有听到一些反驳的声音,比如说"不要为结婚而结婚,那样不会幸福";"不要结婚太早,那样不会有幸福"的说法。幸福的概念,只在拨开云天见月明的那一悟。有人愿意陪着你的生、老、病,到死,这总是今生心生一念而已。有人确实嫌弃你没有才学,没有房,没有车,没有……但总有人愿意陪你,何时结婚就像是一种形式了,或有苦衷,何必在意要清清楚楚,总之愿意陪到老了,那因缘殊胜,开枝散叶,只在自然而然。

 
中-《新中国人的精神》截图

       说到 "中"的义理,透过周文王的遗书,仍然是言语道不尽的。人和人的关系也是这样,讲天堂和地狱的概念也是这样,三言两语说不清楚。想要一清二楚,就像明辨是非的西方人那样,非要黑白分明,我们中国人就不是中国人了,到了弱肉强食的境地,似乎就是一种文明被另一种文明取代、同化,那样世界也许只剩下某一种文明,只容得下某一家思想。在今天的世界,我们仍然看见地球上唯一幸存有历四五千年不灭的文明,她是有容乃大的真文明,在这一这文明世界里,我们发现到对与错的概念,是与非的概念,却存在着是似而非、若有若无、若即若离的概念,其实那是每个人本来都能轻易就发现的真理。
 

—— 评朋友的言论 2016年10月,深圳

最新活动
分享到社交平台
联络我们
|
关于我们
|
|